-
04月28日
-
在四川甘孜州德格县境内,有一座“山鹰都飞不过的山峰”——雀儿山,主峰海拔6168米,是川藏公路北线317国道进藏必经之处,公路垭口海拔5050米,每年有长达8个月的积雪覆盖期。
以往,翻越雀儿山路段的40公里山路,曾是中国最危险的公路,需小心翼翼驾驶两至三个小时。据统计,从1995年到2003年,雀儿山40余公里路段,来往车辆累计发生交通事故371起,死亡68人。由于山高路险、高寒缺氧,雀儿山路段曾被称作“川藏第一险”
而2017年9月正式通车的雀儿山隧道,结束了这段历史。现在来往车辆通过7公里多的雀儿山隧道,只需10来分钟就可以穿过雀儿山。
可以说,雀儿山隧道打通了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,助推了藏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。
攻坚克难 绝地生根
雀儿山隧道洞口海拔4378米,从2012年开工建设,到2017年正式通车,整整5年的建设时期,全体建设和管理人员面临的建设困难层出不穷。
雀儿山隧道的建设的主要难点为通风供氧、冻土、断层、岩爆、涌突水及等。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上施工,由于气温极低、气压极低,一年的有效施工时间只有6个月,机械效率和人工效率只有平原地区的60%-70%。空中的氧气含量是百分之四十八,在施工过程中,曾发生有人员缺氧头痛甚至昏迷的情况,后来配备了制氧车和高压氧舱后,才解决了供氧安全问题。
而慢慢掘进的隧道内,通风难也是最大的挑战,经过摸索,修建了7公里与隧道平行的导洞,并且在导洞两端设立大功率流风机,在掌面(挖掘面)设置两根管道,才能勉强保证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和氧气含量。整整5年的建设时间中,因为自然环境恶劣、建设难度高,建筑工人们一批一批地来,又一批一批的离开,前后竟共有3000余名工人参与雀儿山隧道建设,而来自交投的雀儿山隧道的建设管理者们,却一个也没有离开过。
这群来自交投的建设管理者们,在上高原参加雀儿山隧道建设之前,皮肤白皙,,可由于长期坚守工地,经受风吹日晒,后来都变得脸庞红黑亮堂,俨然一个个地道的康巴汉子。
在建设期间,基本上每一位317建设者和管理者都远离家乡,扎根于贫瘠荒凉的高山,他们深深地挂念着自己的爱人、孩子、父母。位于大山深处的项目部,连手机信号都极不稳定,连和家人打一个信号完整的电话,都是奢望,更别提承担对家庭的责任了。
从项目驻地到成都,来回需要4天,所以大家一个月才能回家探亲一次。那时,甚至有建设管理者错过了自己妻子的生产过程,还有人没能见到自己老父亲的最后一面。这份对家庭家庭的愧疚,又化作了对工作的责任担当。
在整个建设期间,由于高寒缺氧,不少人面临严重的高原反应:脱发、斑秃、头昏脑胀、胸闷气短、心动过快、流鼻血等。尤其是到了晚上,甚至会因头痛愈烈难以入眠。几年下来,大家的健康状况也明显每况愈下,甚至由于脑部供血供氧不足,导致了脑缺血灶的发生。但是,有建设管理者说,只要人不死,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。他们和所有的建设者一起,用汗水和智慧,铸就了这一条云端上的坦途,结束了“翻越雀儿山,犹过鬼门关”的历史。
1.85传奇地址:玩1.85传奇就看这里